你对乡村和县域的互联网+应用和创业是什么定义?还停留在白粉刷墙的年代吗?那样你OUT了。
发个微信红包,就把村里人召集齐了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双木买了部小白机。
拿到手机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安装上微信,然后开始抢红包。
原来那个手机抢红包太慢了,他不好意思的讲解道。
双木,30多岁,是村子里少数没出去务工的男士适龄劳动者之一。
除去承包了村里数十亩土地以外,还跟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个铜制品化工厂。
虽没赚个盆满钵满,但也算是小有收获的创业人士了。
2015年的大多数日子里,他会在7点到赶到厂里,然后晚上19点回到家。
不过,这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伴随工厂的停工戛然而止合作伙伴出事了!闲赋下来双木,想过代理京东家用电器,也想做其他的项目,一番考察后均无结果。
直到有一天他被拉进了村子的微信群,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不仅仅是可以见到节日才回来乡邻,还谈到了更多有意思的话题,当然更要紧的是可以抢红包,这可比单纯的打扑克有意思多了!群里,天天不按期会举行红包接龙活动,凭手气抢大小。
原本活动只有5、6个人,伴随群成员的增多,双木感觉手机愈加慢,常常点开一个群红包,系统迟迟不显示,终于打开后却提示红包已经被抢完。
他开始以为只不过网速的问题,甚至把路由器搬到床头,却发现问题依然。
在晚上咨询了专业人士的建议后,双木立刻开车到县城买了一部小白机。
而由于抢红包或加微信的需要更换手机,已经成为村里人更换小白机的主要目的之一。
他们发红包这么频繁,跟我有肯定关系一直北京工作的三石偷笑着说,两个月前回家探亲,晚上要加入村里扑克大军却被拒绝。
闲着无聊就在村里的微信群里发了不少红包,村里人发现微信可以这么玩于是也纷纷加入,陆续的不少人换了小白机、绑上了银行卡。
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空心村,村里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在外面务工,原本只有节日才能互相见面,微信群则成为散落在各地的村里人聚集聊天娱乐的好场合,就跟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一样:原先聚在一块玩需要大喇叭招呼,目前发个微信红包就能了。
个人记录这个案例是想说:微信红包促进智能手机普及和二次换机,这恐怕是不少人出乎意料的吧?PS:这个人口只有240人的小村庄,2015年12月获得山东旅游特点村。
由于村子里有个远近闻名、流传近百年的技术制鼓,该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春节依然维持着最传统风俗,而就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每逢雨雪天气就会变成孤岛的村庄,仿佛过去被现代社会所遗忘。
其实除去抢红包外,村子的微信群里也有各种聊天,而且从中折射出农村的不少近况。
比如,群里时容易见到到物质性的攀比,与暴发户心态驱使下的炫耀。
你可以说这是人性的肤浅与文化的匮乏的表现,但回头想一想,在一个信仰缺失社会里,青年纷纷离得远远的,家族纽带渐渐模糊,物质成为农村唯一的规范,怎么样在节日这种时间短暂的相聚中向乡邻玩伴展示我们的肌肉,从而获得家乡人掌声与欢呼呢?当然是直白的对比、夸张的表达,甚至是赤裸裸的表演,这是虚荣心淋漓尽致的展示。
关于回不去的故乡这种文章媒体、学者和网友都写过不少,就不在累述。
在县城做微商,你以为只不过卖东西吗?2月5日,腊月二十七,距离猴年新年还有两天,小于在同学聚会现场忙碌着。
聚会地址是一个县城的一个中档餐厅,餐厅的大堂已被整体租下用于聚会。
小于是本次同学聚会组织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她一边招呼前来参加的老同学,聊天、合影,一边随时用手机解答用户微信群的问题,还要时刻留店铺传来的咨询。
虽然忙的团团转,小于依然有条不紊,我热爱微商,我喜欢这个工作。
很好,小于是个微商,而且是当地小有知名度的微商,至少在八小时工作以外是如此的。
她销售的产品主如果食品、服饰等,并依据时令需要和变化提供热点产品。
比如,中秋的月饼、新年的年货,甚至雾霾天的口罩等等,而进货渠道则多是当地企业供给,或者直接在销售店铺进货。
因此,小于的店铺也没什么库存重压的说法,更像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上的代销形式,只不过途径是在网上,没了实体租金的本钱支出。
不过,与只在线上销售联系、交易双方线下绝不见面的微商不同,小于非常重视线下的用户的培育和拓展,由于她的顾客主要在本县。
要了解县城里是一个熟人的圈子,大伙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同事的亲戚的家属的邻居的等关系等串联起来。
所以,既然做熟客买卖,就非常看重自我品牌的塑造。
譬如,小于打造自己店铺的用户粉群,实时与群内用户互动,帮助用户解决各种非销售上的生活问题;进行跨界合作,在当地一家主题餐厅里打造了一个以自己品牌命名的包间,只须在子木店铺购买过产品,就能优先享受包间预约的服务,甚至餐客爆满,但只须提及是子木的顾客就可以直接进这个包间就餐小于不无骄傲的说。
并且 小于还与一群热爱公益活动的人打造了一个公益组织,按期去当地的敬老院、福利院做公益活动等,这反而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小于的号召力。
其实,小于的店铺是一个职员交际和价值交流的小平台,通过产品、服务与活动、互动来完成平台品牌的塑造,这是不少经营者和微商所不拥有的。
要了解在这个社交的年代,个人品牌的价值是很巨大的,不仅仅是可以产生庞大社群效应,更有粉经济。
当然了,她的用户群范围没走出县城,这就决定了的用户规模不会非常大,这也是弊病所在。
就六线城镇做自媒体,不要谈模式猴年,小萌决定要第二个孩子。
这个27岁的青年已经工作10年了,在北京中关村卖过电脑,做过网站,甚至还炒过域名。
炒域名是个比较考验运势和眼光的买卖,除去早期的第一批个人站长,极少有人可以借此达成大回报。
2011年,作为家里独子的小萌回到了老家,回来的目的非常简单结婚。
这是中国人一生三件大事之一,另外两个是生子、买房(建房),他在2年内也完成了。
根据北方的风俗,这所有完成后就是我们的小日子。
生活当然是美好的,养家却需要真金白银。
结结婚以后,小萌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加上贷款,承包了一百多亩土地种植绿化苗木。
抱着做老板赚大钱的梦想,小萌迎来了绿化苗木行情暴跌的行业,所有投入几乎血本无归。
休养了数月的小萌也找过不少工作,最后发现自己做是比较适合的,于是决订做心中谋划许久的网络。
凭着在北京工作时的资源和经验,小萌非常快组建了针对当地的网站和公众号。
当时整个县城内还没出现比较有号召力的公众号,有一些机构媒体的新媒体还处于试水阶段,而且比较守旧,而小萌的惠民帮没太多约束,完全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打造,所以非常快聚拢了数万粉。
这个数字在自媒体行业中其实一般,但对于一个只面向不足70万人口的县城来讲已经很好了。
有一次,大家在镇上的饭店吃饭,听到相邻企业在说:你看惠民帮了吗?昨天如何如何?,小萌开心地的说,这件事让他很有收获感和自豪,惠民帮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要紧消息途径,这就是价值啊。
他说,没想过这个公众号的模式和定位,就是想做点事情赚钱养家。
是的,小萌做的是一个地方自媒体,而且是在一个5、六线的县城里。
而且他的方向是大环境下的新趋势,由于内容创业人士的又一个春季来了。
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社交年代,每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创业一员。
但要想出类拔萃,就需要独一无二,不然比较容易被扔进同质化紧急的各类公众号中。
所以专业与细分非常重要,越垂直用户粘性和权威度就越高。
当然梦想是好的,进步也是可以预期的,小萌的困难也非常直白摆在面前精细的定位是优势却也是劣势:因为目的顾客接触公众号的时间较晚,当地缺少可参照的样本,在顾客培育上耗费的精力很大。
譬如,当地顾客的投入预算非常低,而且需要特别多。
钱太少,头条发个广告才几百块,还总是期望做一次带来多少顾客或订单,那咋可能呢?他嘟囔着说。
据了解,小萌的团队已经扩充到五个人,2015年达成了微盈利。
不是总结的后记列举上面的三个例子,分别是移动社交对农村生活的解构、地方微商在向社群转型、垂直的自媒体创业在地方上价值。
自己想说的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电子商务促进了中国第一轮信息化普及,智能手机推进了第二轮信息化升级。
今年除夕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例子,无论是城市还乡村,大伙都在电视前、路上、聚会或工作中疯狂摇手机。
固然是受支付宝红包和微信红包的魅惑,但大家的不少行为习惯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社交年代,个人的品牌建设将会愈加要紧,由于其带来的不仅仅是品牌关系价值,更有粉和社交电商效应。
典型的社群粉产物《逻辑思维》有一个业务是电子商务推广,其2015年流水是2个亿。